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颁布15天后无异议的,征地事务所负责作好征地补偿登记后,发放征地费。
在被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行反倾销后,中国光伏市场不断在内地积极开拓,有数据表明,在2010年,我国光伏装机量为45万千瓦,2011年达到290万千瓦,2012年达到450万千瓦,与2010年相比涨幅达到550%,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将近55%。当今高纯多晶硅生产的国际水平为100~150kWh/kg,而我国生产多晶硅的综合能耗为150~250kWh/kg,几乎是国际水平的2倍。
(三)对日渐增多的贸易壁垒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和太阳能行业补贴的不断削减,欧盟和美国以政府补贴及倾销为接口不断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双反调查。这就决定了我们想依靠技术专业与国外企业合资的可能性很小。各项物耗指标也高于国际水平,目前我国的高纯多晶硅原料还是只能依靠外国进口。在我国十二五期问,太阳能光伏成为新能源开发的新重点和新方向,也成为我困当代在国际市场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之一。所以,既要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污染,更重要的是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环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把生产环节转移出去。
二、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的对策分析后资本全球化条件下,欧美国家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市场上,我国光伏产业正处在相当严峻的形势之中。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我们也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这样的情况能够一直保持。从地方政府干预的能力视角看:①随着分税制改革和财政分权的推进,地方政府的财力逐渐增大,有能力对政府相中的新兴产业项目进行配套补贴或实行税收减免;②由于转型时期中国土地所有权较为模糊,地方政府拥有对土地的垄断权力,具备为企业提供低价土地的能力;③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软预算约束,使地方政府能够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④由于环境产权不明晰与环保制度上的缺陷,也使得默许或纵容企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干预企业投资的手段。
因而,相对而言,土地价格扭曲对光伏产业的上游和中游#节的影响较大。预算软约束表现在,国有企业在面临亏损或破产时,国家会给予相应的财政投资、税收减免等补贴,以维持企业的经营。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避免政府不当干预行为,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尽快攻克一批影响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且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
同时,完善补贴资金支付方式和程序,从供给侧的生产端补贴转为供给与需求双侧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同时补贴,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防止政府干预失效。土地干预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寻找中央政府土地政策的漏洞,扭曲土地使用价格,进行过度干预。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以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本文得到以下结论:①中央政府的干预失效和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相互叠加构成了政府不当干预,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中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余额过高导致的资金使用价格低,也是企业能轻易扩大产能的原因之一气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放贷意愿,而政府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地重点企业进行还款担保,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行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和机制需要从政府不当干预行为人手进行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论断4: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水平对产能过剩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政府不当干预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理论诠释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萌芽期或成长期,一般不会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产能过剩,即使出现也是一种周期性的短时间供大于求现象%然而,中国战略性新k产业的产能过剩属于大范围、长时间的非周期性产能过剩,这种非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很难用市场失灵论和体制扭曲论进行解释。光伏产业的上游和中游环节需要投资建厂,现有的光伏产业园区主要涉及上游和中游环节。江飞涛和曹建海ra认为市场失灵假说与现实不符,由政策性补贴竞争所带来的体制扭曲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总体而言,政府干预程度越深的环节,产能过剩裎度越严重。随着低碳经济热潮的兴起,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重点发展对象,政策性银行也纷纷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能够干预企业资金来源和企业投资的原因主要有:①预算软约束。(4)实施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具备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不当干预的能力。政府不当干预既可能是由于信息失真、决策滞后或失误、寻租行为、监督体制不健全等导致的政府干预不及时、不到位或不对路等干预失效现象,它将使得经济活动水平波动,出现经济损失,背离政府干预初衷;也有可能是政府违背市场规律,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主导投资,扭曲要素及资源的市场价格,干预企业微观市场活动等导致的干预过度现象,它将造成市场功能紊乱和企业行为异化,从而加重市场失灵。(2)避免政府不当干预,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针对骗取补贴、补贴投资不到位等投机取巧现象,应加大事后监督和惩罚力度,追踪政府专项资金的使用途径,对违规使用企业严格惩治,以保证国家的扶持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研究结果显示,光伏产业不仅呈现出结构性产能过剩,还出现体制性产能过剩;近年来,政府偏好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不当干预,引致和加剧了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但对其内部各环节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光伏产业中政府干预程度越深的环节,产能过剩程度越严重。4、金融支持水平与产能过剩除了上文所说的土地之外,资金对于一个企业的成立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使得政府能够利用金融机构实施干预,扶持政府满意的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同时,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创新环境的破坏以及国内需求市场的阻滞,使得这种低水平的规模扩张不仅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水平的目标背道而驰,也造成了资源配置混乱、产业同构和产能过剩现象。因此,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问题。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光伏产业属于ff能源产业中的三级目录产业,包括6个四级目录产业、20个五级目录产业。中央政府要转变传统一刀切的补贴方式,针对产业内部涉及到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实施定向的特有补贴政策。
然而,一方面,这种事前补贴方式并没有随着新兴产业进入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而有所改变,导致企业发展严重依赖于政府补贴资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过度干预企业补贴资金投向,扭曲了资金使用效率,致使大部分政府补贴资金流向了产能投资领域,甚至出现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弄虚作假骗取中央政府补贴的现象。从光伏产业的发展看,一方面,政府补贴采用事前补贴、一刀切等方式,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诱使企业为获取补贴而投资亏损项目或低技术门槛项目,形成过剩产能。
金融支持的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方面中央政府鼓励政策性银行将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利用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干预银行贷款行为,使资金流向偏离中央政府的初衷,导致中央政府的干预失效。然而,政府干预应以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为准则,不能阻碍或限制市场有效竞争,更不能完全替代市场机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干预失效和地方政府干预过度的相互叠加。本文在前文分析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能够低价获得土地投资建厂,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土地作为抵押获取银行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转嫁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经营风险,使得企业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加投资、扩大产能。
其中,中游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对政府补贴和土地价格扭曲的敏感性较高;土地资产增加主要影响着下游企业的产能利用情况;上游和下游企业对金融支持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继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地位,以市场供求机制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快速回本盈利,获取更多补贴资金,热衷于发展高能耗、低技术的简单初级项目。在中国现阶段规定强制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依然能够打着协议出让土地的幌子对部分土地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出让。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流向上游的政府补贴大多投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研发周期相对较短、进人门槛相对较低的单晶硅企业,造成多晶硅依赖进口、单晶硅大量过剩的现象。
楚建群等通过测算北京、成都两地政府出让工业用地的长期收益后发现,工业用地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综合收益是住宅用地的两倍多。政府补贴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但地方政府也以配套资金、税收减免等形式实施补贴。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成本,能够提高新产品的竞争优势,加快新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替代速度,扩大新产品市场需求,从而从需求侧化解产能过剩。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初,政府补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和导向作用。
②光伏产业整体以及上、中、下游各环节均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且各环节产能过剩程度存在明显差别,表现出结构性产能过剩。傅沂则认为,政府对光伏产业输血式的扶持是按照传统发展思路设计的产业政策,并不适合光伏产业的本质特征。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和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中央政府先后推出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和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进行干预。然而,近年来,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却出现了产能过剩、效益下滑和发展停滞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3)加快要素市场改革,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避免政府不当干预,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走出低端恶性竞争,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是化解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关键所在。